一人有糖尿病,全家會被「傳染」!
來源: 綜合整理
發布時間:
王大姐今年53歲,平時愛吃肉,尤其好“重口味”。最近,王大姐感覺自己視物模糊、眼睛有異物感,在老伴的陪同下進行檢查,發現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。

在醫生的建議下,王大姐的老伴也進行了檢查,發現也患上了糖尿病。
糖尿病既會“遺傳”也會“傳染”?
其實,這的確是真的!
糖尿病的“遺傳傾向”指的是,若直系親屬中(父、母、親兄弟姐妹)有一人患有糖尿病,則此人糖尿病的患病風險大大增加。
數據顯示:
父母雙方一人有糖尿病,孩子的患病風險為40%;
父母雙方都有糖尿病,孩子的患病風險為60%;
同卵雙胞胎,其中一個有糖尿病,另一個的患病風險高達90%。
?
但也不必過于擔心,糖尿病的遺傳性是指跟沒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相比,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患病幾率更高,并不代表一定會得糖尿病。
?
而說到“傳染”,這跟感冒咳嗽這些傳統病可不一樣。
一般的傳染性疾病,是通過病毒、細菌進行傳播;而糖尿病大多通過相近的不良生活方式,慢慢侵襲到你的家人。
?
糖尿病是如何“傳染”的?
有科學家推斷:共享的不良生活環境為2型糖尿病的發生,貢獻了約30%的力量。
這種不良生活環境主要包括:
? 不健康的飲食習慣:飲食重口味、喜歡大魚大肉、蔬菜水果吃得少……
? “懶”出來的:白天久坐電腦前,晚上吃完飯就玩手機、追劇,一星期也運動不了一次……
? 其他:吸煙、睡眠質量低、精神壓力大等。
你可能覺得這些不良生活習慣微不足道,但也正是這些不以為然,才讓糖尿病有機可乘。
?
全家總動員,拒絕糖尿病
?
雖然糖尿病會“遺傳性”又會“傳染性”,但并不代表不能預防。
為了避免糖尿病一代代延續,必須全家總動員,用健康的生活方式來抵制糖尿病的侵襲。
1. 和家人一起進行飲食療法
先別急著排斥。
糖友的飲食療法其實并不可怕,其核心宗旨是“營養均衡、食不過量”,對健康人也同樣適用。
全家一起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,不僅能督促家中的糖友,對其他家庭成員來說,也能預防糖尿病、高血壓、高血脂、中風等生活習慣病。
?
2. 拒絕死宅,全家動起來
和家人一起運動,不僅增加樂趣,還是家庭成員聯絡感情的好時機。
飯后一起圍著小區遛狗散步;廣告時間動員家人做做下蹲、仰臥起坐;把家務分配給每個人;每周設定一個家庭外出運動日,去爬爬山、騎騎車、游游泳……
這些方式讓你不去健身房,也能利用零散的時間動起來,何樂而不為?
?
3. 營造輕松、愉快的家庭氛圍
一個好的心態,對糖尿病的預防起著積極作用。
只關注自己的情緒往往是不夠的,每個家庭成員的情緒都會互相影響。
往往壓垮身體的不是疾病,而是不良情緒導致的心力交瘁。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關心、互相體諒,一起營造輕松、愉快、溫馨的家庭氛圍。
?
4. 一起關注,定期查血糖
家中有糖尿病成員的,其他家庭成員也要多關注血糖。
一般來說,早期糖尿病大多以餐后血糖升高,或空腹和餐后血糖都升高為特征。
因此,預防糖尿病不能單純測定空腹血糖,更應該關注餐后2小時的血糖情況。
貼士:糖尿病高危人群及家有糖尿病的家屬,最好半年查一次血糖。
?
預防糖尿病,除了關注血糖情況,還要把以下幾個糖尿病相關的指標控制在正常范圍:
? 體質指數(BMI):控制在18.5~23.9。
BMI是世界公認的一種評定肥胖程度的分級方法,可以反映全身性超重或肥胖。當BMI=24~27.9為超重;BMI≥28為肥胖。(注:體質指數(BMI)=體重(kg)÷身高2(m))
? 合理腰圍:女性< 80厘米,男性< 90厘米。
腰圍能反映腹部肥胖、內臟脂肪堆積的情況,如果腰圍超出理想尺寸,會影響身體代謝,導致血糖升高,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風險。
?
? 正常血壓:收縮壓在90~140mmHg,低壓在60~90mmHg。
高血壓與糖尿病常常狼狽為奸。臨床實踐證明高血壓和糖尿病是兩個相互影響的疾病,且常并發出現。
?
? 血糖:空腹值控制在3.9~6.1mmol/L;餐后2小時血糖≤7.8mmol/L。
早發現早治療,處于糖尿病前期,通過積極干預治療,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,大多數的血糖異常都能逆轉。
更多和糖尿病相關的知識可以下載掌控糖尿病APP,在知識版塊中閱讀查看。
(聲明: 本站部分圖文來源于網絡,為健康知識傳播及有用資訊傳遞,如涉及版權,請聯系刪除,我方當第一時間予以配合。關于疾病具體治療請咨詢醫生,切勿看文章對號入座。 )